圍繞垃圾治理問題,代表委員們今年思考和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立法規范垃圾分類及提升垃圾分類的處理能力等方面。他們提出了哪些建議呢?一起來看看。
全國各地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已經從部分地區試點轉入全面推廣的階段。但從前期實踐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依然比較淡薄,社會協同力度還不夠,垃圾分類執法手段較單一,垃圾回收體系尚不完備,特別是垃圾分類的閉環系統尚未形成,源頭分類不實、中端運輸混運、后端處理混合等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垃圾分類的效果,這些都需要從國家層面推動立法解決。
經研究發現,2019年全國混合生活垃圾焚燒二噁英的排放總量可達2293.6克(毒性當量),為2004年二噁英排放總量338克(毒性當量)的近7倍。中國垃圾焚燒廠周邊大氣、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分布、暴露風險遠高于對照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進東建議,初期明確將“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具體類別納入目錄中,形成鼓勵性的目錄進行推廣實施,收集相關實施情況反饋,適時轉換為強制性。同時向科研機構、相關企業、環保社會組織等專業組織征詢意見,完善目錄的同時,也是很好的宣教契機。
回收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重要手段,能否“應收盡收”關乎“無廢城市”建設水平。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提出,政府規劃必要的廢塑料分揀中心、幫助回收企業建設前端收集網絡,更有效、更劃算。
“分揀中心的建設是前端收集的關鍵一環,與回收企業是否能夠全面承擔無廢城市建設的責任有直接關系。”李景虹建議,地方政府在城市規劃方面增加對分揀中心等回收基礎設施的用地規劃,并結合本地實際,為回收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或免費的用地政策,以推動各地方分揀中心的建設。還應鼓勵回收企業與環衛系統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設施,制定靈活合作方案,幫助回收企業降低前端收集的運營成本。
《提案》建議,建立健全碳普惠法律制度,以綠色金融將碳排放交易運用于推進個人低碳行為,將公眾減排行為進行量化核算,如核算居民乘坐公共交通、節電節水、舊物回收、生活垃圾分類與回收等行為的碳減排量,換取商業優惠、信用評價,兌換公共服務、融資授信或進入碳交易市場。
在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方面,綠達科技在全國累積服務超過50000+家庭戶,在助力實現“無廢城市”的道路上作出了扎實有效的探索。
未來,綠達科技將繼續積極配合政府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帶動更多的人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改變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
浙江綠智達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浙ICP備2021025685號